关于社交媒体以及互动
个人笔记中,关于社交媒体以及互动的一些感想
网暴
回复网友:
互联网使得原来轻飘飘随口一说,或是一句的骂战。原本最多影响几分钟,影响参与的几个人。互联网使得话题,骂战可以随着话题持续等原因,留存几天到几周,影响范围几万几十万人都可见。影响人数 × 留存时间 效果是原来的万倍不止。
母语中,中文使用最多。然后是西班牙语,英语,阿拉伯语。中文网民十亿,比英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人数都多。可以预见,网民使用母语说话花样贼多,内容复杂,引经据典,阴阳怪气非常方便。
然后是对自己来说,顺风或逆风。或是善恶意比例。或是单纯情绪输出。哪怕百分之一比例“惹人生气”,在以万的阅读量上,都有百人和数百条发言,各种“阴阳”,“直言”,“恶语”。
毕竟有人并不认为网上需要维护形象,和现实割裂,以“真性情”出面,“直言不讳”,或“恶语中伤”。骂现实中不敢骂的现象,无论对错仅以主观;八卦现实中不敢八卦的,喜欢八卦不喜欢被八卦,互联网注意点隐私搞八卦简直完美。这样“真性情”的“恶言”,“八卦”比例再小,基数在那里,影响也很大。如有针对性,话题中心点压力必然如凝实质。
2023.10.16
关于网暴,有文 都在骂网暴,为什么网暴一直没有停过
网上讨论
从前段时间开始,我不再轻易相信互联网上的讨论,言论了,也几乎不参与了,之前其实也并没有怎么高强度对线,很多次想评论回复,删了又改,还会仔细查资料,最后放弃回复,我的评论也大多没有盲从。但是现在心理上已经到了“杠精”的程度了。可能这是一个渐渐的过程,但是可以写写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 反转剧情。看过案例,有人在网络发帖受欺负,引来大量关注,声援。然而有热心的网友实地调查想要帮助解决问题时,却发现与事实完全不符。热心的网友知道,在网上声明澄清这事,会招致大量谩骂以及名声受损,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我学到了不能相信受害者的一面之词,谁知道是真正是怎么回事。// 2023.12.27 追评: 这行为本身,有时心态其实就像看热闹一样,类似村头情报中心讨论环境
- 臆测。然后是一些事件,前段时间一个男孩自杀事件。上了知乎热榜,大量网友进行无端猜测,获得大量赞同和评论。这其实不是第一次,但让我见识到了网友的臆想能力。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尤其是对相关人士的指责,莫须有的罪名。知乎的门槛,比自媒体门槛都要低了。前几年其实就有不准确的知识,但是现在已经完全变成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发声的平台了。
- 断章取义与造谣,比如“谁家没有五十万”专家言论,有人给出上下文,是说的投某个基金的家庭。然而那个基金门槛就是一百万,其实这句话还算恰当。甚至还有给专家配音的,与访谈含义完全背离的标题。断章取义和造谣,几分真几分假不容易区分。
- 自媒体太多,门槛小,还好蹭流量。这在现实也引起不少事件,事件已经过去,还要蹭。这个不是第一次了。我之前以为营销号是没人相信的,事实证明确实有“三人成虎”的效果。
- 水军和机器人。大量机器人,不知道有没有 AI 回复。但是确实看到过关键词回复的。不过有 AI 回复的视频总结,谁知道有没有别的没看出来的。
- 各种语境。嘲讽,高级黑,黑子,反话,反串。仔细研究这个真是让人发疯。误伤友军?还是打的好?你到底是反串,还是敌军?
- 无知发言,有句话叫“半瓶子晃荡”,某些网站上由于基数大数量还巨大,多见于热点。有时那发言就像一个别人观点的复读机,不仅有失真效果。还可能理解不到位,造成误解。甚至可能复读都错了。。看个科普视频,甚至别人一句话解释,就去科普别人了。然而很多时候,现实世界的复杂,不是一句话就能概述的。
- 身边统计学,谁信这个?好吧真有人信。我说我身边人都打伞,谁信?类似的“我周围人都打伞”言论可能会有一堆人赞同,评论。没人关心我身边人打伞,是因为正在下雨这个原因。
- 汇集与留存效应,网络自带的功能。造成传说中的“信息茧房”。平台按照兴趣性质划分吸引群体,这算不算营造信息茧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即使没有算法参与,算不算自己的信息茧房?
- 被引导的热点。可能被用于商业,比如黑红,比如攻击。一些网红明星这么操作过。以及名声,这玩意确实是有恶性循环,墙倒众人推之类的因素影响。
- 跟风与复读。如果没有思考过,就开始复读跟风,这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即使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复读之后带有几分情绪,传播多了,也不是本意了。
- 声音嘈杂。有时流量多的,是正确的声音,有时不是。而有时,则是噪音,就是无所谓的声音,像是随口一说。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个班级无序发言是什么效果。如果一个班级,只有几个人,无所谓,大家都能很清楚互相了解。几十个人,这确实需要一定的秩序规范,否则班级堪比菜市场,甚至因为密度原因更混乱。在网上,这个大大的菜市场,已经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了。
这些事件,林林总总让我觉得网络不可信。没有入网之前,只听说网友热心。
不过网上讨论的再厉害,也没阻止日本排放污水,其实对现实影响有限。现实的如实体经济,孝道之类的反而没有网络上的热度。
我决定不再网上说什么都信了。这些网络讨论,让我变得比以前多疑了。现实中都第一时间去进行没有必要的怀疑,反对。然后再仔细想想和我想法一致才能安心。
2023.10.25
Gartner 预测
时隔两个月,读 Gartner 预测 2025 年 50% 网民放弃或大幅限制社交媒体互动 有感而发
IT 转发以及原文 Gartner Predicts 50% of Consumers Will Significantly Limit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Social Media by 2025
这个公司已经不是第一次预测了 2021年的预测 Gartner:2021年及以后IT组织和用户十大趋势预测
Gartner 预测 2025 年 50% 网民放弃或大幅限制社交媒体互动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Gartner 公布的最新报告,预估到 2025 年,社交媒体平台质量的下降,促使 50% 的网民放弃或者大幅限制其社交媒体互动。
Gartner 预测 2025 年 50% 网民放弃或大幅限制社交媒体互动
Gartner 于 2023 年 7 月至 8 月期间,对 263 名消费者展开的调查发现,53% 的消费者认为与上一年或五年前相比,社交媒体的当前状态已经恶化。
这种感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错误信息的传播、有毒的用户群和机器人的盛行。
人们担忧生成式 AI 在社交媒体中的预期影响:超过 70% 的消费者认为,生成式 AI 与社交媒体的进一步整合将损害用户体验。Gartner 在 2023 年 5 月对 305 名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2% 的消费者认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生成器可能会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国外的社交媒体,我并没关注很多,只是有时会看看 Lemmy.World 的帖子 ,或者 Mastodon 上面的嘟嘟。实际上就我看到的,很难说一片和睦,其乐融融。上面有很多反对资本主义的,反对歧视的,以及反对上面反对者的。
我看到外国人讨论租房压力,讨论疾病,讨论磕药而死,讨论种族,讨论经济压力,讨论工作和令人讨厌的客户,讨论动漫,讨论文化,讨论伟大,讨论音乐,讨论电子设备。有其乐融融中的应激恶意,有都在抱怨时的乐观。
这份报告大概也是认为社交媒体环境在变得糟糕。
2023.12.26
总结
关于 AI 前两天 CCTV13 报道过,有一个国家选举前 48 小时伪造了一个不利语音。因为时间关系辟谣也晚了。
然后这个不参与网上社交互动,可以理解。但是我想应该会在一定限度内,不会少这么多。人总归活在现实,而不是网络社交媒体上。
然后还有一件事,之前看 Mastodon 时注意到有人提到了礼貌问题,比如不要把嘟嘟转发到别的社交媒体上,不要怎么怎么样。这种规则实际上挺有趣的,让我想起了上网规则,要友好礼貌等等。尊不遵守完全看个人。
网络,最初带给我的震撼。是知识的合集,那么多触手可及的知识;是便利,千里之外的快捷联络。现在看来,虽然有负面因素,但是也不会完全放弃吧。
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就像镜子一样,很多事物都可以找到对应。个人举例,糟糕的网络环境,就像一个早晨的班级,不断有人进屋开始唠嗑,聊天,一开始就几个人,很安静祥和。随着时间推移,人越来越多,屋子里变得很吵闹。然后就会有同学认为,这个环境真是糟透了,不适合补作业,补觉之类的。
2023.12.27
欢迎赞赏~
赞赏